农业部大宗粮食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艾志录教授一行参加第四届国际食品安全与营养会议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9-07-22    浏览次数:0

2017313日至316日,在农业部大宗粮食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艾志录教授的带领下,参加了位于捷克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食品安全与营养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ICFSN)。会议旨在为科研技术人员搭建平台,交流食品安全与营养领域的研究进展。 

 

 

13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围绕食品化学与营养主题开展了14个主题报告。

来自孟加拉科技大学的Farrhin Nowshad就食品中天然存在的甲醛含量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对于孟加拉等热带国家,尽管甲醛能够有效地的延长水果及鱼类等食品的保质期,但由于其对于人体健康有害,有致癌作用,因而被法律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然而,甲醛是一些动植物正常代谢的自然产物,其形成及含量由食物品种及性状决定。天然形成的甲醛会干扰人为添加甲醛的检测。研究水果、蔬菜及牛奶中天然甲醛的含量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对于食品安全及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两位研究人员分别分享各自鱼肉中甲醛残留量与时间、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甲醛试纸检测技术的进展。 

来自罗马尼亚Stefan cel Mare大学的Mircea Oroian介绍了蜂蜜中掺杂剂(果糖及水解糖浆)的理化指标(pH、导电率、水分活度和色值)对于鉴别蜂蜜掺假的影响。他指出拉曼光谱分析不仅能鉴别掺假程度,还可以鉴别掺杂剂。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Hao Jing分享了乳清蛋白和木糖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成膜特征和涂层效应对核桃脂类过氧化反应的影响,得出了WPI-Xyl MRPs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低水蒸汽渗透性,因此可以有效延缓核桃过氧化。美拉德反应可以作为提高膜特性和涂层作用的有效方法。来自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Naruo Yoshikawa讨论了检测不挥发分子异构体的新方法结合激光和质谱检测水果中植物抗毒素。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Xiaoyu Liu介绍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混合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测定鲫鱼辛硫磷体内主要代谢物的研究成果。 

14日围绕食品加工与生物技术11名科研工作者分享了研究进展。来自国家粮食科学研究院的Han Fei分析了烘烤对黍稷的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来自郑州轻工学院的Shi Miaomiao介绍了温度周期变化对皱粒豌豆淀粉凝胶的重结晶和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15日上午参观了会议所在地 Heyrovský Institute of Physical Chemistry of the CAS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基础研究实验室,了解了与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分子研究进展;下午的海报交流环节为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16日参观访问捷克理工大学,了解该学校办学历史,理念以及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情况,使大家对这所中欧地区最古老的理工大学、捷克工程水平最高的大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经过这次会议,得以一睹来自不同国家食品领域诸多学者的风采,也有幸聆听了很多优秀的报告。通过听报告也了解了别人的大致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增长了见识;通过聆听由国际知名的专家的报告,对了解国际研究进展、紧跟国际研究的步伐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对于当前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与参会者自由交流,有幸与许多来自其他国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建立联系,同时加深了对一些学术

问题的理解,对于后续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