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由国际谷物科技协会(ICC)与中国粮油学会(CCOA)共同举办的“第一届ICC亚太区粮食科技大会”在厦门召开。会议就“粮食科技”与“油脂科技”两大重点议题进行多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寻求科技创新促粮食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次会议以“粮食科技与创新:从亚太走向世界”为主题,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荷兰、新西兰、芬兰、土耳其、菲律宾、日本、意大利、瑞士、以色列、马来西亚、新加坡、南非等18个国家的行业主管部门、学术界代表以及企业界、媒体界的人士共计600余人参加。
国际谷物科技协会(ICC)2017-2018届主席 Hamit K ksel博士与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在致辞中表示,目前粮食生产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形势趋好,但亚太地区在粮食安全方面仍面临科技创新力量不足等诸多挑战。曾丽瑛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农业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不再只是局限于农产品贸易,而是加强思想观念的交流、生产经营方式的互相学习,更是技术与投资方面的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曾丽瑛强调,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期,坚持农业“走出去”,互通有无,互利共赢,以科技手段推动提升粮食质量。
大会设有15个分会场,共有8位代表作特邀报告,118位代表在分会场进行了学术交流,涉及粮油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关专业最新技术成果与发展重点,重要粮油科学技术新发现,相关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东方传统食品、健康谷物、薯类食品、杂豆食品等热点议题;还有小麦、稻谷、油脂加工新技术与应用,粮油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与生态环保储粮新技术,全球食品供应链到粮油的非食用技术与利用,以及从标准、原理到工艺、技术等丰富内容,专业覆盖面广。
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呈现了当今世界粮油科技最新原创性研究与创新技术,分享了国内外粮食科技工作的典型经验,如:荷兰国家应用科学院资深专家威廉 坎普(Jan-Willem Van der Kamp)先生作的“健康食品创新方式与3D食品的开发创意”;由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胡新中教授作的“中国传统发酵面制食品常温保鲜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谭斌研究员作的“米面制品的体外消化特性研究”由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周惠明教授作的“降低水分活度延长荞麦半干面货架期”;由中国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李兴军研究院作的“用Mixolab参数预测久存稻谷的新陈度和DSC淀粉糊化焓值”;由河南工业大学刘玉兰教授作的“食用植物油生产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进展”等。
大会期间,粮油产品、配料、设备和仪器展亦在厦门举办,共开设53个展位,其中协办单位17家,参展单位28家,向与会者全面展示了我国粮油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会议第二天赴厦门惠尔康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调研。
这次会议是一次国际粮食科技盛会、一次促进国内外粮食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盛会、一次推动我国粮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盛会。当前粮油界的热点、难点问题很多,有些难题不可能通过一次会议交流得到全部解决,需要坚持科技与创新,不懈努力,长期攻坚克难,才能使亚太粮食产业“枝繁叶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科技界与产业界紧密合作,才能切实推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亚太走向世界!